上海:解读永安百货等南京路上“老八股”的前世今生

新闻晚报 记者 沈梦捷 邵丽蓉   2013-05-07 09:56
核心提示:时装股份、华联商厦(永安百货)、第一百货、第一食品,这是四家A股上早已没有其身影的股票,正巧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前三者如今划归百联席下,借助“友谊股份”的整体平台重新在资本市场焕然新生。

  聚焦“大马路转型”:步行街还有多少游客会进商场?

  上世纪90年代,南京路上有“好八股”,如今成了南京路上“老八股”。它们有些还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有些虽然失去了名字、失去了代码,却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登场。

  时装股份、华联商厦(永安百货)、第一百货、第一食品(需求面积:500-1000平方米),这是四家A股上早已没有其身影的股票,正巧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前三者如今划归百联席下,借助“友谊股份”的整体平台重新在资本市场焕然新生。

上世纪90年代,南京路上有“好八股”,如今成了南京路上“老八股”。它们有些还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有些虽然失去了名字、失去了代码,却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登场。

  而第一医药、新世界、第九百货则十分幸运,它们仍有A股自己的名牌,在自留地上深耕劳作。

  这些股票正是南京路上的“老八股”。不过,随着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在物质丰富的年代里,这些老字号们如今却开始出现“成熟的烦恼”。电商来袭、购物中心和快时尚大热、经济下滑、消费需求改变……种种因素下,南京路上老字号遭遇业绩滑坡,甚至,南京路本身都出现了“商业定位”的尴尬。

  如今南京路人流辉煌依旧,但与南京路上每天蜂蝶般的人海相比,马路两边百货公司店堂内却是一派冷冷清清的空穴场面。这是当代百货业的宿命还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机遇?

  “2013年是百货等传统零售业的改革年”,“百货公司确实碰到了发展当中的一道坎”。友谊股份董事总经理李国定对记者严肃地说:“不寻求突破,不寻求改革,那么百货公司就是死路一条。 ”

  在电商、购物中心、专营店异军突起的年代

  步行人多 不代表进店者多 进店人多 不意味消费者多

  老外端着相机蹲在入口处取景,导游带着大大小小的旅游团在此聚集,年轻情侣们手挽手晒太阳轧马路秀着甜蜜劲,铛铛车里坐满了游客悠闲过市……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令上海人和外来人都不得不感叹,这里真是热闹。

  表面的繁荣下,真实的南京路并不如外表看起来如此风光。这条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大马路,如今在不少百货从业者和消费者眼中,剩下的仅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人多,不代表进店者多;进店者多,也不意味着消费就多。真实的南京路上各家百货公司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记者调查发现,南京路百货商场进店率不足一成,步行街路人百人中仅3人消费。如此数字,将南京路上传统百货和老字号品牌向悬崖峭壁紧逼……

  ·今生篇·

  现场:店员多过顾客 记者经历“一人逛商场”

  节前一周,记者连续来到南京路踩点。每次踏上南京路,不论周末与否,不论时点如何,总能看到南京路两边来往的熙攘人潮,但这些游人,却并没有给南京路上的百货商家带来太多“收获”。

  从南京路步行街由东向西走,记者先后走进了宏伊广场、353广场、华联商厦、置地广场、永安百货、时装商店、世贸百联、第一百货、新世界等百货商店。得出的感觉颇为雷同,不管店大店小,新旧如何,店内的情况大多是职员多过顾客。

  在南京路上一家百货商店门口,销售员小姐正在向路人分发打折传单,但“接手者”寥寥。记者进入店内,一楼化妆品专柜几乎无人采购,仅有珠宝黄金柜台集中有数名消费者正在向店员咨询。

  专营服装的时装商店最近正迎来换季打折,一楼羊毛衫不少款式售价已经跌至百元。亲民价格引来不少顾客,整个层面大约有二三十位顾客正在挑选。 “不过,现在客流比起往年少了很多,而且非常明显。过去我们疯狂的时候,羊毛衫多到没法成列,只好一条铁链上串一排衣架,顾客来买衣服一买都是几件几件的。 ”时装商店常务副总黄蔚光对记者坦言。

  楼层越向上,顾客数越少,记者踩点数家南京路百货,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尴尬:在不止一家百货店中,二楼朝上的楼层中,进入商店的顾客仅有记者一人。这种“凄凉”景象对比南京路上的人头攒动,显得尤为尴尬。 “一个月大半个月都过去了,销售额才完成1万多。 ”一位店员在与记者假扮的顾客交流时坦言,几乎4月份有半个月,这个店铺都没有一单生意。

  逛百货的人少了,店员的耐心和积极性势必下降。在记者连日的调查中,经常发现百货柜台中无人值守,甚至收银台都没有值班人员。临近柜台的店员凑堆聊天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导购坐在一边偷偷磕瓜子,玩手机。

  “南京路上百货公司整体销售情况都不太好。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流,而是由于顾客的进店率很低。”华联商厦办公室负责人徐经逸对记者表示。 “1997年步行街开业时,当时客流每天有100万人次。如今,南京路客流下降到每天70万人次。虽然依然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但现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70万人次中,进店人数很少,进店后有所消费的人数则更少。 ”

  食品店生意兴隆 价格实在有点虚高

  相比于百货店店员多于顾客的尴尬,第一食品从一早开门到晚上打烊,店内都客流如织,甚至在购物高峰时段,营业员都有些忙不过来。

  本次第一食品改造,恢复了沿街的橱窗和上世纪20年代的骑楼立柱式样,从外观上还对历史复原。而走进店堂,时尚绚丽的设计风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店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七巧板、中国画等中国元素点缀其间,开阔的大堂中厅颠覆了食品商店传统的“局促”印象,1至4楼垂直打通,中国风图案的圆球体吊灯错落其中。

  记者注意到,商店一楼主打高端进口食品,其中超过600种是通过自采方式引进,新鲜水果、鲜花等柜台更是首次在南京东路店亮相。商店2楼多为传统食品,南北货、卤味、生鲜鱼虾应有尽有。三楼与四楼则汇聚了咖啡、西餐等诸多餐饮品牌。其中三楼还设有“互动区”,放置了8个烹饪台,请专业大厨利用商场地道正宗的食材,现场演示美食制作,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的确,黄金地段停业8个月,损失销售额超过1个亿元。再斥资1.2亿元改头换面,第一食品这次的改造可谓“大手笔”和“颠覆性”。据悉,这次改造将营业面积从3000平方米增至1万平方米以上,全店有国内外商品2万余种,进口食品5000余种,整座商场堪称上海专业食品店的“巨无霸”,从视觉到味觉彻底颠覆原有的想象。

  当然,也有不少顾客兴致而来,空手而归,原因是价格“高高在上”。“店内食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不过价格实在有点虚高。 “比如进口食品明显比超市卖得贵,比如进口常温奶,价格要比超市贵几元钱。”几位特地赶来第一食品购物的顾客对价格颇有微词。更有人附议说,与其舍得花重金把商店打造得那么漂亮,不如用更实惠的价格让利消费者。

  调查:上海人不爱去南京路 试完回家买才是正道

  消费者来南京路的态度到底是如何,记者也作了一番调查。

  随机采访了20名南京路路人后,记者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20位被采访对象中,真正的上海人仅有2位,其余大多是从外地第一次来南京路的游客。20名被采访者中,仅有5位有在南京路购物的想法。其余则是外地游客慕名到南京路拍照留念,或是将此作为朋友集合地点。

  提及为何不买的原因,路人给出的答案重复率颇高:东西太贵、商品雷同、去网上买。

  几位从浙江来的中年阿姨告诉记者,多年老朋友聚会,她们首先想到了在南京路“碰头”,因为这里知名度高,大家都认识,接着会找一家茶馆坐下聊天,并不会去购物。 “我就是做服装营业员的,看到几个人结伴一起买衣服,多人多主张,这笔生意肯定做不成。”“现在商场的衣服随便一件上衣1000元,打对折也要500元,谁买得起? ”“衣服鞋子水分太大,价格都是虚标的,这些我们都懂的。同样一件衣服去小店或者网上买,价格砍掉三分之二都不止。 ”几位阿姨七嘴八舌说出了她们的心声。

  另一位被访问者自称是大学“研一”学生,她说特地来南京路逛街买衣服,不过每次都是去forever 21,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商店挑选衣物。“偶尔也去百货商场逛,但也是认准了几个衣服品牌去,在实体店试了衣服,再去网上搜同款衣服下单。 ”对于“试衣”,这位大学生直言不讳。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男士,他们多是旅游者。两位刚从苹果店出来的男士告诉记者,他们平时80%的日常用品,包括衣服、食品、日用必需等都是网上买,“因为方便快捷,价格也便宜”。偶尔遇到急需用的商品,才会赶去商店购买,又或者因工作需要而不得不配置几套体面的衣服,也会去商场选购。他们还特别提到了数码产品,虽然会先去实体店感受一下,但出于价格优势,依旧会去网上下单。

  百货打折“营销疲劳”快时尚不打折也热销

  记者采访时,正逢永安百货95周年店庆,商场推出了流行品牌满195元立减110元起,同时“95周年95款劲爆价商品95天天天有惊喜”的活动。同时,记者从南京路各家公司发现,大多百货公司都推出了类似的折扣营销活动。

  对于商家的良苦用心, “上帝们”却并不感冒。路上随机采访的几位顾客告诉记者,以前听到新世界圣诞72小时营业很稀奇,上海人民都冲过去通宵购物,但现在各大商场 “一年365天, 200多天在打折”,明显 “营销疲劳”,别说看到 “满300送300”没感觉了,就是 “满199减120”,也不会太在意。另一位顾客告诉记者,商场用的 “折扣积点连环套”、“拉高价格再打折”把戏,经过这几年的知识普及,现在消费者都懂了,大家也都会算,哪个比哪个更划算,不过针对服装鞋子的暴利产品来说,尽管打折砍去了一半价格,但还是没有网上的便宜。另一位顾客表示,商场不会做蚀本生意,大幅折扣的销售就是商场暴利的明证,与其在各家商场游戏规则间换算,不如去网上购买来得简单。

  在南京路步行街中段,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定点计算。周六下午14时消费高峰阶段,100名经过记者面前的游客中,仅有3位手提购物袋。也就是说,几乎大部分南京路上的游人都不曾在此地有所消费。而更令传统百货业尴尬的是,行人手上拿的比较常见的几个购物袋中,Forever21、优衣库、Zara、李宁、老庙黄金“出镜率”高,而百货商店的购物袋,则几乎没有。而且,这些出镜率高的“快时尚”品牌,几乎没有折扣,它们对顾客的的吸引力却依然高于疯狂促销的百货商场。

  有南京路百货经营者对记者表示,由于旅游群体占比高,因此,大多数人到此,仅是将南京路“穿过堂”,单纯“到此一游”而已,他们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消费。 “我曾经自己做过一个调研,选了南京路几家百货,最后发现真正在门口经过并进入百货公司的游客,仅有不到10%的比例,这个现状是很可怕的。 ”

  为了吸引游客,永安百货推出了萨克斯风表演,南京路东方商厦也曾搞过展示鱼缸。但这些手段可以吸引游客驻足,却还是难以吸引游客进店。如何将游客从店外引进店内,百货公司要做的,不仅是广告造势、打折促销那么简单。

  ·前缘篇·

  南京路上老字号们几度翻新,几经扩容,几寻变革,它们想要过得更好。但在这个电商、购物中心、专营店异军突起的时代,如此愿望却难实现。

  回想当年,先施、永安、大新、新新等老字号们拉开了南京路“全国商业中心”的序幕。改革大潮中,这些老字号更是成为第一代股改上市的幸运儿。

  然而,虚拟和现实总有相似之处,不少“老字号股”因种种原因从资本市场中相继“退场”。南京路上如今剩下的上市公司们,它们的未来是否也会重复过去:曾经辉煌,但最终落寞?

  时装商店

  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开山之作

  时装股份这是一个现在已不存在的股票简称。输入600825的代码,如今跳出来的是被称为“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的新华传媒。再往前推,其身份则是“中国超市第一股”的华联超市。

  “第一股”的美誉给其更多关注,却掩盖了她最初的真身1994年,时装股份作为中国第一家服装行业公司上市,其背后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百货公司如今位于南京路660号-690号的时装商店。

  在A股仅“挂牌”6年的时装股份,在南京路百货行的历史已近百年。其创建之初,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中,最早建起的先施公司。她是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开山之作”,更是上海第一家出现的大型百货商店。

  诞生初期的先施公司浑身透着“洋百货”的气息。到了1956年,国企改革兴起。当年8月在原先施公司旧址上,上海最大的国营时装零售商店重新开业,名为“时装商店”。

  1994年2月4日,“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专营服装鞋帽的上市公司,人送“中国时装第一股”的美誉。1999年,华联集团控股“时装股份”。2000年,“华联超市”借壳“时装股份”上市,“时装股份”正式退市。

  2003年4月,百联集团开业成立,时装商店跟随华联集团成为“百联系”一员。 2010年,随着百联集团借“友谊股份”平台整体上市,时装商店以新的形态重回资本市场。

  永安百货

  与先施别苗头成就“四大”之首

  无论是最初的先施公司如今的时装商店,还是曾经A股的“时装股份”,都有一个永远的“对手兼盟友”位于时装商店正对面永安百货(股票名“华联商厦”)。如今,永安百货和时装商店同属百联集团,当年的“老对手”兄弟一家亲。

  1918年,永安公司开门营业。多年的竞争后,永安最终超越同业而位列“四大公司”之首,成为当年中国规模最大的“环球百货公司”。

  1956年1月,永安公司成为全国百货业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1988年1月,公司在完成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停业装修后,改名为华联商厦重新开业。从此,“穿在华联”饮誉沪上、闻名全国。

  1992年,华联商厦获批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1993年2月,“华联商厦”股票上市,上市当天发行价高达92.80元。 2004年,华联商厦随华联集团并入百联集团。同年11月18日,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华联商厦”股票退市。

  2005年4月,华联商厦重新起用旧称 “永安百货”。翻牌以来,永安百货销售规模从2005年的4.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3亿元。到今年4月26日,永安百货正好诞辰“95周年”。

  第一百货

  上海人自己的百货商店

  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这两只股票同一天上市,这或许就是其“姻缘”的代表。因为在他们上市后10年,这两只股票变为一家:2004年,“一百”合并“华联”,有两个儿子的“百联股份”,顶下“华联商厦”取代“第一百货”在A股登场。

  百联股份的诞生,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的“第一案”,但这却仅是百联集团内部资产整合的“第一步”。 6年后,百联集团再次扔下“重磅炸弹”,公布了旗下百联股份与友谊股份吸收合并方案。友谊股份、友谊B股以新增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百联股份。至此,“百联股份”这只股票的历史使命也暂告段落。

  这笔重组方案当时被称为“蛇吞象”,但却对百联集团厘清股份结构,避免同业竞争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的“友谊股份”不仅继友谊股份、百联股份的所有资产与业务,并获得百联集团注入的八佰伴36%股权和百联投资公司100%股权,完成了百联集团的零售平台整合,“友谊股份”也成为了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强大的全业态零售业“航母”。

  上海人更习惯称呼第一百货为“市百一店”。其前身是1936年开业的 “四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它也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家百货零售商店,是“我们自己的商店”这是当年时仍上海市长陈毅的原话。

  第一食品

  打响南京路转型第一枪

  作为第一食品发祥地,南京东路店座落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720号,该楼为上海滩四大华资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原址。 1954年,第一食品商店开张,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全国单体最大的食品零售店。而去年底,经过9个月的停业改造,花费1.2亿巨资装修的第一食品华丽开业,得到了许多消费者“惊叹”的肯定。

  的确,南京路上的这家独一无二的食品店承载了老上海们太多与成长有关的记忆。1954年开张的第一食品,其前身是1926年创建的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1992年第一食品商店登录资本市场。 2008年,上海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剥离,成为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提到退市原因,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列柯介绍说,第一食品上市后收购了金枫酒业,之后金枫酒业又把第一食品从上市资产中剥离出来,这是当初母公司光明集团出于“一家上市公司一个主业”的考虑。截至目前,第一食品已拥有15家门店,每年营收超1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南京东路店年销售额约7亿元,利润1个亿。

  新世界

  突破单纯百货经营概念

  “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这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在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霸气外露。的确,新世界有傲慢的资本。它前身是创建于1915年的新世界百货游乐场,论资历,其诞生还早于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 1988年,南京路以新世界为龙头组建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改制后,新世界成为当时上海12家无主管单位的企业之一,具有小额进出口权利,而且享受着优惠的税率。 1992年5月新世界获准向社会公开募股,一年后挂牌上市。

  目前,总面积21万平方米的上海新世界城盛装启航。借此,新世界突破了单纯的百货经营概念,升级成为一个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世界综合消费圈,连续16年位居全国商业企业单体销售十强。

  2012年末新世界资产规模51.9亿元,与上市之初相比,增长了63倍,利润总额增长了35倍。公司2012年实现利润总额3.24亿元,同比增长8.07%;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10.91%。

  第一医药

  百宝箱的配药窗口

  在南京路上,有一盏60年不熄灭的灯,那就是位于南京东路616号的第一药商店内的24小时为民配药窗口。1953年,继市百一店开业后,第二家国营商业门市部诞生,它就是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第一医药商店前身中国医药公司上海公司第一门市部,当年位于南京东路627号,刚成立时仅有900多种药品品种,第二年就迅速发展到1200多种,加上配方专用药,共达到4000多种。

  1978年,原门市部迁至南京东路616号。之后的1992年,第一医药商店改扩建为7层楼现代化医药大厦,总建筑面积5346平方米。重新装修后经营场地一到五楼,营业面积达2700多平米,是全国最大的医药零售企业之一。

  2001年6月,“第一医药”经过资产重组成为上市公司,2002年9月,上市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由原来的“商业网点”变更为“第一医药”,目前公司隶属百联集团。

  2012年年报显示,第一医药营业收入13.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643万元,同比下降0.86%。

  第一医药商店经理罗发强告诉记者,去年该店销售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其主营参茸产业,营收超1.7亿,成为商场销售的主打产品。

  上海九百

  参股久光百货获利

  在南京路的西头,与沪上“金三角”商圈侧目相望的久光百货,连续数年名列沪上单体商场营收第三名。而这家有着港资血统,日资情调的久光正是上海九百的参股投资企业,并且,对于目前主业全面下滑的上海九百来说,久光是上市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作为号码百货的领头羊,第九百货由盛及衰也就是这10年光景。九百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百乐商场,位于静安寺闹市中心。 1994年,上海市第九百货商店改制上市。但上市没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困难等因素,第九百货商店连年亏损,被迫向新型业态转型,一方面将第九百货商店100%股权转让给上海九百集团,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九百停业,转型为食品城。另一方面,九百投资参股沪港合资的上海九百城市广场公司、上海久光百货公司,实现投资收益。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9万元,同比增长0.26%;实现净利润2573万元,同比下降75.86。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新闻晚报 记者 沈梦捷 邵丽蓉,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